西宁人大网欢迎您!
让每一次发声都有回响,西宁市人大代表联络室、人大代表活动室(简称“两室”)让每一份民声都落地生根。
清晨的阳光洒在城北区大堡子镇陶北村“堡城心声”人大代表活动室的窗前,一面印着“为民服务暖人心、排忧解难似亲人”的锦旗格外醒目。这面锦旗,是听力残疾的村民张天存送的,曾为孩子的医保卡奔波多日无果,直到人大代表陈俊良主动接过材料,两天时间辗转多个部门帮她办理完成。“要是没有陈代表,我真不知道还要跑多少趟。”张天存的话语里满是感激。
从乡村院落里的民生小事,到城市社区中的治理难题,再到产业发展中的现实关切,“两室”正以多元形态,构筑起人大代表履职与群众诉求的连心通道。近年来,西宁市人大常委会围绕“促提升、补短板、重实效、激活力”目标,推动“两室”提档升级,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沃土中生根发芽,让每一份民声都有回响、每一个诉求都能落地。
从“零星点点”到“全域覆盖” 民主渠道通到家门口
人大代表进“两室”,是西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,更凝聚着领导关心、各级人大支持与群众满意的深厚温度。从市委主要领导深入大通县东峡镇人大代表联络室,与基层代表亲切交谈、随机连线来访群众关切诉求办理进展,强调要用好“两室”平台健全民意汇集机制,到市政府主要领导以代表身份走进湟中区海子沟乡人大代表联络室,与基层代表共商人居环境整治、特色产业发展等民生要事,要求将“两室”打造成履职为民的坚实阵地,市领导的率先垂范,为人大代表进“两室”注入强劲动力。
当记者走进陶北村“堡城心声”人大代表活动室,海报上“民意码上说、实事马上办”的字样格外显眼,墙上的民情台账密密麻麻记录着村民的大小诉求。这个不足20平方米的空间,是西宁市“两室”建设的缩影,也是民主触角延伸至基层的生动注脚。
“以前找代表难,现在村里有了活动室,遇事能当面说,扫码就能留言,心里踏实多了。”陶北村村民的感慨道出了“两室”建设的核心意义。去年以来,市人大常委会在巩固规范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,以“五有五要五定期”为着力点,激发基层建设活力。截至目前,全市已建成乡镇(街道)联络室75个、村(社区)活动室389个,形成了覆盖城乡、上下联动的履职网络,真正打通了代表联系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在城西区文汇路街道,“人大代表联络室”内,代表形象、履职制度上墙公示,21份“一人一档”履职档案清晰完整;大通县朔北藏族乡的联络室里,桌椅、档案柜、电脑等设备一应俱全,确保代表履职有场所、有保障;湟中区田家寨镇在标准化打造“人大代表联络室”的基础上,向村(社区)延伸,设立了田家寨村、窑洞村、上营一村、石沟村等9个村(社区)级“人大代表活动室”,让民主阵地遍布乡村角落。
从城市商圈到偏远乡村,一个个履职阵地的建成,让人大代表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近,民主渠道愈发畅通。
从“呼声不断”到“落地有声” 小事大事皆有回应
“4000多名村民出行不便,107路公交车能延伸到村口,真是解决了大问题!”提及家门口的公交站,陶北村村民难掩喜悦。此前,陶北、陶南安置小区因地理位置偏远,村民出行需步行两公里乘车,人大代表陈俊良得知后,联合镇人大主席团、城北区人大常委会及西宁公交集团,最终推动公交线路延伸,让村民出门就能坐上公交车。
这只是西宁“两室”为民办实事的一个缩影。从路灯修复到交通信号灯启用,从闲置空地盘活到特殊家庭帮扶,代表们以“事事有回应、件件有着落”的担当,书写着民生答卷。十九号路灯故障影响夜间出行,代表们协调城北区城建局推动修复;五四西路延长段交通信号灯未启用致事故频发,代表们迅速对接交警部门促成启用;陶北村新村建设后闲置大片空地,代表们在提出盘活建议,最终依托“趣浪城北”文旅项目打造413亩“农趣”基地,带动失地农民就业。城市社区里,“两室”同样发挥着“减压阀”与“解纷器”的作用。2025年7月,前营街社区富世小区5号楼居民反映,3辆市政垃圾车长期停放楼下致异味弥漫,无法开窗通风。辖区人大代表实地走访后,迅速联动物业找到新停放点,过渡期内用篷布遮盖垃圾车,及时化解居民困扰。夏都家园东区路面因施工塌陷,居民通过“联心卡”反映后,代表第一时间协调修复;宏觉寺街9号“停车难”问题突出,代表们挖掘闲置空地,推出“错时共享+爱心车位”,还协调周边单位开展夜间免费停车,缓解老城区停车压力。
线上线下融合,让诉求响应更高效。前营街社区为11名省市区代表制作专属二维码,群众扫码即可留言反映问题;文汇路街道结合微信工作群、“智慧社区”小程序等线上平台,探索“网上接待”和“线下接待”模式相结合,拓宽联络选民网上接待新模式,方便代表及时了解民情民意,传递民声,让代表和选民交流更便捷。从“键对键”到“面对面”,代表们用行动回应每一次发声,让民生“小问题”得到“大解决”。
从“单一履职”到“多元共治” 激活基层民主新动能
“不仅要解决群众的烦心事,还要助力辖区发展,让‘两室’成为推动治理的新引擎。”文汇路街道人大工委负责人道出了西宁“两室”建设的深层思考。在这里,“两室+”模式正释放出多元共治的活力:整合司法所、律师、企业代表等力量,吸纳735名“红袖标”队员、网格员组成民情收集网络,形成“群众点单、代表接单、多方办单”的治理格局。
依托辖区算力产业优势,文汇路街道更创新建立绿色算力产业人大代表联系点,探索“双联系”模式,代表既进站倾听群众诉求,又深入企业解决发展难题;针对算力企业人才短缺、产业链配套不足等问题,代表们积极奔走协调;结合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引导企业探索清洁能源与数字经济融合路径,助力西宁打造绿色数字产业高地。在我市其他区县,“两室”也因地制宜绽放特色。大通县城关镇组织代表“铁脚板”调研,走进“代表联络室”开展普法教育,构建“人大+法院”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,让活动室成为代表履职的“充能室”;城中区仓门街街道将20名代表安排进12个网格,建立“群众反映—代表收集—部门处置—结果反馈—群众评价”闭环机制,让代表化身政策宣传员、民情联络员、矛盾调解员;湟中区田家寨镇优化“两室”功能,推动基层治理触角向村社延伸。
从破解民生难题到服务产业发展,从吸纳群众参与到联动多方共治,西宁“两室”正以创新实践,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焕发新活力。如今,在这座高原古城,一个个履职阵地成为民意汇聚的“中转站”、问题解决的“服务站”、民主实践的“责任田”。民声落地处,便是民心汇聚时。西宁用“两室”的生动实践证明,当民主渠道畅通到家门口,当代表履职贴近民心,全过程人民民主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,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也随之节节攀升。人大代表张若蕾笑着表示,领导关心指明方向,各级人大支持夯实保障,群众诉求有效解决,满意笑容便是对这一实践最生动的回应。